重听很多年前“今夜私房话”出现的嘉宾李飞彤(T)谈论职场心态课题,放在现在经济不景时刻,还挺受用。
李飞彤(原名李旭)著名激励讲师,出过许多著作,包括《炫出自我》、《别让口才误了你》、《会说才有竞争力》等,还有系列有声书。
~~~~
T:每个人从学校出来都是趾高气昂,希望能够在职场上一展长才,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发挥在工作上。更希望工作上能够遇到伯乐,让他发挥淋漓尽致。事实上,这样的机会很小。
绝对很少人是直接能把你所学的用在工作,如果是那样当然很好。可是现在社会工作上和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未必能够画上等号。你必须不断慢慢连接,做一些转换,甚至一种重叠,最后会找到中间还有相联,甚至辅助你下个工作或现在的工作,最后得到你要的那个部分。
L:也就是说,你是专才的同时也要做到通才?
T:通才是每个人都要。要懂得涉猎资讯。就如说做广播,不能只是我很专业的做广播,不能不了解广播以外的东西,那很可怜,变成闭门造车的广播人嘛,只懂得对着麦克风讲自己知道的东西,但外面人可能都不喜欢你说讲的。丽思,你是哪科毕业的?
L:和你一样。
T:中文系,为何当广播员,其实是有一点点连贯,可能学中文的,讲话会讲清楚一点。后来为何会走广播这条路?
L:偶然机会。
T:对,偶然。发现在做广播的过程中,过去的文学底子都可以慢慢用上来。
L:对啊。
T:那以前你们中文系毕业有想到出来能够做什么?
L:常常有人问我们这个问题,教书嘛……
T:以前我们在中文系有很多学长学姐,他们说以后要教书,当导师最好,一个月几万块钱。但人各有志。
现在思考的层面,不是说马上跳过那过程找到那个结果。如果没有过程,其实你未来的结果不是特别甘甜的。像我自己就是这样,过去所累积下来,很多东西是慢慢结合,而且能够结合非常好,用起来还舒服,不会违背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总好过如果我一开始就是想要一步登天,得到我的抱负,得到我的理想。我觉得现在的人很少,除非父母亲有家财万贯让我们实现梦想,否则的话要看自己的机遇。
L:有的时候要懂得变通一下。不要只是往胡同里钻。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可能在20多岁刚出来社会时会非常执着,学那样一定要做那样。若来到40岁还是这样,只能是用悲惨来形容。
T:那就会是中年转业危机。很多人从学校出来,会有一种情况,眼高手低,因为大学生比较自大的,觉得自己不少学问。其实我过去的一个大学同学,她觉得文字表现的能力很棒,结果想说不要当老师,因为我们是唯一创作组,她说要去做记者,她要用锋利的笔调报道事情。她经常去应征,但发觉应征她的都不是很大的报社,她就觉得很奇怪,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别人瞎了眼睛,看不懂我的文字,现在社会应该像我的笔调-锋利。
后来过了一阵子,听到她跑去电视台当记者,她还是觉得自己访问别人的口才很好,却没想到分她到最不喜欢的经济线,跑经济及商业。她很生气为何没有好运气在自己的身上,她做了半年就不做了,觉得达不到抱负,干脆出国读书。读了2年,拿了新闻系硕士,觉得自己更棒了。她又开始应征,结果发觉到结果与两年前出国的情况是一样。
L:同样感觉怀才不遇。
T:对,她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甚至觉得台湾根本没有进步,为什么2年前没有人看重她,两年后还是这样。后来我跟她说,你有时候要调整一下,不要总觉得自己很棒,因为在经验背景上你不是最好,别人未必看重你的学历,他要你跑新闻线上实际的经验。也许你的文笔好,但应考官未必喜欢,但慢慢更多人看到,你就必须坚持坐下去,别人才会看到你。她若有所思地收敛一点,半年后再联络,她稍微好一点,去了一家她想去的电台。
还有一位小时玩伴,她小时候不是很乖。她是念广播系,念书时当过导播、副导播、编剧,她的能力很强,但出来后没想过要当这些事情,她只想找个安定的工作,慢慢累积就好。她按部就班去做,后来到了台湾电视公司当监看,看了3个电视台7年,要记录节目听观众牢骚。她下午才上班,她的生活颠倒,但不以为苦。我就问她,你能这样做7年不简单。她说这就是工作,学嘛。她说,学我的耐性。当时感觉她在卧薪尝胆。后来内部招考节目部导播,不过有内定,她觉得正常,只是靠实力看能拿几分。没想到她的分数后来流到新闻部去,新闻部觉得她成绩不错,专业不错,就问她要不要到新闻部当副导播,当然愿意啊。她就去了,她一跳就是副导播,现在快当导播。
我有问她到底看电视能学到什么。她说,其实看电视可以学到很多,如果真的希望从这方面走的话,你真正到导播室你根本不敢动,机器太多,你要反应快,脑要有很多画面出现。她在看3台电视,从别人的导播怎样处理画面、怎样运镜,她去记,而且认识更多人,会去请教,最后她的实战经验比别人强,她脑筋有很多节目画面,任何东西进来可以灵活处理,反应很快。新闻一出去,她反应都很快,她那几年看电视,不是看好玩的,都在学习。
L: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T:真的是这样。有些人以为在学校学到很扎实,但是进入社会职场,你可能是零分,你需要很多经验辅助你,你才能变得很好。
L:要放下自己的身段,累积经验,然后再将自己学的东西变通一下,可能就产生另外一个行业出来,也说不定。
T:要跳得高必须先弯腰。要从零开始,慢慢扎根打起。很多人从学校出来还真的要多磨练一下。如果一个从学校出来的,我很鼓励他去走业务推展的路线,至少2、3年,把自己磨得圆润一点,懂得面对客户,面对陌生人,面对市场,更清楚面对自己,在面对挫折时遭到客户拒绝时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会说这个社会亏待我,没有得发挥。
社会奇大无比,人才其多无比,你怎么说你是最好,每个人都有梦想理想去实现,但你有什么本事去实现。所以我很鼓励从学校出来,最好从业务线上开始,把傲气磨掉,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说话的技巧,接受挫折的耐力,有业绩压力的耐力。当磨练地差不多时回到自己的专业时更成熟。要多吸收社会上的历念,就算是不喜欢的,你也吸收,未来可能是你要的。一个人专注投入在某个行业当中,去吸收,未来可能成为你很大的资源背及资料,你要的时候随手可得。
21-11-97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时间之河
重听Kevin Kern的音乐,还是那样的舒服及温暖。柔情的钢琴声抚慰了烦躁的心灵。
虽然时间总会过去,不过却有这些优秀音乐大师的作品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记忆,永垂不朽。

Beyong the Sundial (时间之河)

In My Life (珍爱今生)

Summer Daydreams (夏日梦舞)
曾经认识一位喜欢Kevin Kern作品的家族,就是喜欢这位新世纪音乐钢琴大师的和谐音符,洗涤了疲惫的心灵。
虽然时间总会过去,不过却有这些优秀音乐大师的作品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记忆,永垂不朽。

Beyong the Sundial (时间之河)

In My Life (珍爱今生)

Summer Daydreams (夏日梦舞)
Wednesday, April 8, 2009
等待的月台
睡前小说-20/4/1998
桃园火车站的候车室,时常坐着一位打扮齐整的中年妇人,手里抱着一个老式皮箱,游目张望,似乎在期待什么。
他先注意到的不是那妇人,而是皮箱,那皮箱的外表已经完全剥落了,露出皮革粗糙的粒子,皮箱四周镶着红铜的边,他一眼就看出,那曾经是非常精緻而且牢固的皮箱,但皮箱的那个时代彷彿已经消逝了。
第一次见到妇人,是他高中的时候,每天夜里从桃园通车到台北补习,深夜十一点回到桃园,妇人总是准时地坐在候车室的木椅上,等待着的姿势,不安的眼神,端整的打扮,好像在等待着某一位约好的人。起先,他没有特别留意她,可是时间一久,尤其是没有旅客的时候,妇人就格外显得孤寂。
有一天,他终於下定决心,在候车室等待那妇人离去,一直到深夜落雨,一直到淩晨一点,妇人才站起来,走到候车室的黑板前,用粉笔写着:「水,等你没等到,我先走了。英留」。那时他才知道,原来候车室长久以来的这则留言,是出自那个妇人。
英是她的名字,水呢?应该是一个男人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呢?像水一样地流走?后来,车站的老人告诉他,妇人已经在候车室坐了二十几年了,有人说她疯了,可是她从不说话,也不知道真的疯了没有。有人说,曾看见她打开皮箱,箱里装的是少女时代的衣服。大部分的人都说,在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英和她的水约好在车站会面,要私奔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可是叫水的那个男人却缺席了。
但是,英与水的故事真相却无人知晓,经过那样长的岁月,真实动人的质素也随一列列开过的火车逝去,成为人们窃窃的私语,到后来,甚至也没有人议论了。
他和叫英的妇人熟悉见过不少次面,才互相打着招呼,他感觉,英的微笑甚至是极老式的,廿年前的那种,还带着少女的矜持。他和英也只是如此,互相间并未说过一句话。他有时候并不立即回家,直到英在黑板上写::「水,等你没等到,我先走了。英留」,才踩着轻轻的步子回家。在路上他就想,那叫水的男子是多么幸福,竟可以获得如此深切的爱,而他又是多么可恨呀!英与水的故事,介入他年轻的世界,使他有时竟因痛心的苦楚失眠了。
有一天,他回家的时候,不再看到英的影子,问了车站的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这风雨无阻的妇人那一天没有来。第二天清晨,英残缺的身体被发现在铁道上,皮箱滚到很远的地方。旅客留言板上有她的字迹,只改了几字:「水,等你三十年,我先走了。英留」。
他靠在留言板的墙壁上,用力捶打自己的心口,因绝痛的心酸而落下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他回家的时候总先坐在英坐过的位置,感觉英的脉搏还在那里跳动。每次他走过车站,心口就像被刀子割过。
十几年后他父亲过世的时候,他才知道父亲的小名叫做 " 水 "。
林清玄·玫瑰海岸
桃园火车站的候车室,时常坐着一位打扮齐整的中年妇人,手里抱着一个老式皮箱,游目张望,似乎在期待什么。
他先注意到的不是那妇人,而是皮箱,那皮箱的外表已经完全剥落了,露出皮革粗糙的粒子,皮箱四周镶着红铜的边,他一眼就看出,那曾经是非常精緻而且牢固的皮箱,但皮箱的那个时代彷彿已经消逝了。
第一次见到妇人,是他高中的时候,每天夜里从桃园通车到台北补习,深夜十一点回到桃园,妇人总是准时地坐在候车室的木椅上,等待着的姿势,不安的眼神,端整的打扮,好像在等待着某一位约好的人。起先,他没有特别留意她,可是时间一久,尤其是没有旅客的时候,妇人就格外显得孤寂。
有一天,他终於下定决心,在候车室等待那妇人离去,一直到深夜落雨,一直到淩晨一点,妇人才站起来,走到候车室的黑板前,用粉笔写着:「水,等你没等到,我先走了。英留」。那时他才知道,原来候车室长久以来的这则留言,是出自那个妇人。
英是她的名字,水呢?应该是一个男人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呢?像水一样地流走?后来,车站的老人告诉他,妇人已经在候车室坐了二十几年了,有人说她疯了,可是她从不说话,也不知道真的疯了没有。有人说,曾看见她打开皮箱,箱里装的是少女时代的衣服。大部分的人都说,在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英和她的水约好在车站会面,要私奔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可是叫水的那个男人却缺席了。
但是,英与水的故事真相却无人知晓,经过那样长的岁月,真实动人的质素也随一列列开过的火车逝去,成为人们窃窃的私语,到后来,甚至也没有人议论了。
他和叫英的妇人熟悉见过不少次面,才互相打着招呼,他感觉,英的微笑甚至是极老式的,廿年前的那种,还带着少女的矜持。他和英也只是如此,互相间并未说过一句话。他有时候并不立即回家,直到英在黑板上写::「水,等你没等到,我先走了。英留」,才踩着轻轻的步子回家。在路上他就想,那叫水的男子是多么幸福,竟可以获得如此深切的爱,而他又是多么可恨呀!英与水的故事,介入他年轻的世界,使他有时竟因痛心的苦楚失眠了。
有一天,他回家的时候,不再看到英的影子,问了车站的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这风雨无阻的妇人那一天没有来。第二天清晨,英残缺的身体被发现在铁道上,皮箱滚到很远的地方。旅客留言板上有她的字迹,只改了几字:「水,等你三十年,我先走了。英留」。
他靠在留言板的墙壁上,用力捶打自己的心口,因绝痛的心酸而落下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他回家的时候总先坐在英坐过的位置,感觉英的脉搏还在那里跳动。每次他走过车站,心口就像被刀子割过。
十几年后他父亲过世的时候,他才知道父亲的小名叫做 " 水 "。
林清玄·玫瑰海岸
Wednesday, April 1, 2009
曹又方:会玩才会过生活
曾经在丽思主持的十九楼书房出现的嘉宾-曹又方在今年3月25日病逝。
最近联合报刊登一篇她替联合文学出版的遗作《潇洒过情关》所写的序文“一片丹心归于谁”,里头有感动的文字。
她在文中提到:经过了各式各样的生命历程,一个认真生活的人,终会步向生命极为和谐的境地,并且拥有适度的乐观主义。不再逃离什么、奔向什么、寻求什么,因为我们拥有了自己最为宝贵的财富──能够灵视一切的灵魂。
整理了当年丽思与曹又方对话内容,悼念这位曾经的作家。
~~~~~~~~~~~~~~~~~~~~~
L:很多作家都有很多的称号,例如两性作家,环保作家等等,但这位作家可能用一个字形容,玩心很重的作家。
C:对,非常贪玩。我还写过一本书《会玩才会过生活》,我是觉得人生在世界上关是念书或做事,难有那么苦命的。人在生活里面要有动有静、有游戏有工作,连小朋友也是一样,只会念书不会玩,聪明也会变笨,所以一定要边走边玩,边学边玩,边工作边玩。我想这就是我人生的哲学。
L:那你玩的方式,包括旅行?
C:旅行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平常每天的日子要给自己一些甜头。比方说,今天工作很辛苦,那我要去散散心,可以找朋友喝个下午茶,可以打一通电话聊聊天,可以买一件衣服给自己,可以到山上看看风景吹吹风。我想无论是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的事,你可以让自己快乐一下。像我自己回到家不一定会开电视机,也许会听一些音乐,每天要给自己好的东西,奖赏自己。
L:在旅行过程,你写了很多的文字。
C:我喜欢旅行,只要没到过的地方,我都有兴趣去。有些我喜欢的地方,我会去很多次,如马来西亚我来了4次,巴厘岛我去了5次,欧洲我去了算不清楚几次,会常常去心里面想去的地方。日本,我也喜欢去,北海道我也去了3次,还是很想去,不同季节去会感受不一样。我去巴厘岛5次,每次玩的都不一样。
L:记得你说过,巴厘岛很容易让人迷失,却是最好迷失的地方。
C:对。我觉得那最适合迷路的地方,迷路可能有意外惊喜。它风景总是那么漂亮,一个旅馆里面有各种艺术品,总之目不暇给。
L:在旅行中,是否会激发你创造?
C:我想都有,无论散文、小说或专栏也好,常常在旅行的时候,某个场景或气氛会勾勒出一些想法,很多小说、散文或杂文的构思都会从旅行得到灵感。比方说,我去以色列时,那时候我一直对圣经里面的故事,上帝要毁多玛城时,上帝跟罗得说可以逃命,但不可回头看,可是罗得妻子却回头看而变成盐柱。我一直没有看过盐柱,结果跑去死海去,才知道盐柱是什么,因为那里海水的浓度很浓,盐分很高,被太阳一晒就变成盐结晶,一根根的柱子。后来想为何她回头看就会变成盐柱,结果在死海的岸边要离开的时候终于想到,人生的旅程不
断的回头和不断懊恼,是不会改变历史,回头是没有意义的。罪恶之城已经毁灭了,不用回头看,所以我终于自己理解。这是具体的故事。
L:若说你到一个地方去,可能历史及地理环境告诉你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什么事。
C:一点没错。可以印证很多事情。
L:作为一个作家,会加上自己的想象空间,于是事情就有了更新的发展。
C:对对。就会有很多。无论是温故,还是知新,总而言之,你会有很多想法。
L:既然十九楼书房来了一位玩心很重的作家,可以告诉我们从一个观光客到旅游者,再到旅行家,分别好大。虽然看起来一样,事实上不一样。
C:的确是。观光客的义务是受骗,白白花花钱,旅途劳顿,空手而归,这就是观光客。你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你拼命购买东西,买到自己不胜负荷。那时候我记得我去南美洲,其中一人从第一站买了巨大的水晶矿,他从头到尾要拎着,非常愚蠢;也有人在南美州第一站买了4粒鸵鸟蛋,就拎着那4个巨大的鸵鸟蛋,到最后还是打破了,会觉得这是很笨。观光客很多时候只是随波逐流,不晓得去到那里要做什么,看什么,所以就是白白入宝藏而空归。
一个旅行者的话,他就比较有智慧了,不会穿到很豪华的衣服或一副傻瓜观光客的样子等人来欺骗他,他已经晓得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他比较知道旅行的技术,比如穿旧衣旧鞋,让自己看起来尽量和当地人一样,大致上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不是那么蠢。
至于旅行家,我想他已累积经验,大致上对地方都有了解或到过了,他会变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旅行人,他很了解他不再贪心。比方他要到秘鲁去,他可以去秘鲁更深度的行程,完成了解肉眼和心眼一起打开,然后把以前看到的不足之处再补足。然后,来到世界上这一趟,把这小小地球,从人文、历史、地理、民情风俗,把这世界好好透彻了解,然后好好印证到自己生活里,我想这就是一个旅行家。
L:我记得曹又方很喜欢说,做个很有风格的旅行家。
C:我想你是旅行家的话,你已建立自己的风格。
L:这段过程,你用多少时间达到?
C:我想,我从小,包括在那时候不太能够有出国机会的时候,我绝不放弃在国内的旅行,就说我不会做好高骛远做不到的事,我也不会因为做不到这事而不做我可以做到的事。我在中学时,就常骑脚踏车逃学跑去玩,从那时候就开始如何玩。我不能说我现在是非常有风格的旅行家,不过至少是旅行者,至少已经达到了。有人进度非常快,当然也要配合内在和外在,到底他心灵追求什么,真的是可快可慢的。
L:在旅行过程中,你习惯单身旅行还是跟家人同行?
C:我想各种情况的旅行我都希望。比方说,乘爱之船,我带年迈的老爸老妈,还有一家人都很开心,因为那个比较不需要坐车劳顿。比方说,去比较辛苦的地方如埃及,肯亚等,我会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地方属于比较安全及大致有所了解的,如巴厘岛,伦敦,我会可能各种业务的关系,我可能一个人去,不需要配合其他人的时间。这完全看情况而定。
L:学会旅行,懂得读书,就会有很多的智慧去面对人生。
C:我常常觉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获得智慧的不二法门。我觉得智慧,要从知识转化成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很多人很有知识却没有智慧,连佛教都说你要转识成智,所以旅行是把知识印证在生活里面,然后才能转化为智慧。有了智慧之后,就懂得如何过生活。
L:在这过程中读了很多的书,想知道曹又方涉猎的范围?还有哪些书或作者对曹又方影响
很大?
C:这问题我最喜欢。从小到大,我都喜欢看书,不知不觉会有一个脉络。比方说,初一时把莎士比亚全集看完,还记得高一时疯狂把城里能找到的各国小说看完。不知不觉,看一本书不再是独立的一本书,这作者一定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会牵扯一连串的名单,我都可以把这些作家画出知识树,这作家与谁有关系。各个国家,我慢慢形成有10个作家左右,都是我的经典级作家,会经常回头念他们的作品。有些作品可以随便翻起慢慢看,这些作家包括日本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美国福克纳、法国普斯……南美洲的马奎斯的东西我也看。不知不觉,你会形成跟你的文学路数比较相像的人东西,你会比较喜欢。
像有些作品如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就感应很深,可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人说很伟大,但对我的感应却没那么深。就是说,这就像要交朋友,你会找跟你投缘的人,看书也是,找对了你喜欢的作家,你会一本一本看下去。
L:那在中国大陆及台湾本土,那些作家是跟你气质很相近的?
C:其实,我有点糟糕,我跑去纽约呆了10多年,之后要找中文书,没有外文书来得方便,所以我这些年对我们中国人的作品比较疏离。如果要我将那个中国作家里面,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我比较欣赏及熟悉。那新的作家,我比较不熟悉。台湾作家,当然他们过去早期比较成名的,我比较熟悉。
L:作为作家,经常写两性EQ话题。既然能够写到,可能已做到,因为从生活上的体验已经丰富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
C:所以我觉得那些作家会关心那个题材,那的确是与他本人有很大关心。身为女性,其实我在纽约的10年,我破除两个大的情结,一个是性别的情结,虽然我家有2个女儿都没有受到性别的歧视,因为我父亲要培育我为不错的人,可是到了职场后,我做总编辑的工作,薪水和职称永远只是副总编辑,非常不平。我和老板去开会,他都会假装我是他女秘书,这令我很愤恨。那时性别意识觉醒,我慢慢在纽约突破性别情结,就是因为我为什么要自怨自哀自己是女性,可是慢慢解释两性的制度,不是我们这代人亲手制成的。每个男人和女人,是天生的性别,有生理、心理,也有社会、文化及各种观念影响我们对性别的反映,所以我就想,男人都全力以赴了,你还在想女人真倒霉,所以我突破了这情结。
我在想,如果以前男人对女人不公平,那你现在把不公平向身边男人算帐,他们也无法负起这责任。或者倒反过来,女生欺负男生,那要几辈子才能两性平衡?我突破这件事。我有先天的持平的观念,觉得自己写起两性的东西比较不会站在女人的角度,骂男人,也不会站在男人角度骂女人。我觉得我不会,我从早年我是妇女运作工作者开始,我所强调的是两性和谐,因为彼此是自然深刻需要,绝对不能打压,这是我很早就领悟的事情。
L:在环保和心灵运动上,曹又方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C: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乱象,无论政治、经济,无论两性之间的问题,台湾各式各样情杀案不断发生,有人说爱得深才会这样,我是觉得暴力和自毁与爱是差十万八千里,这种乱象来自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里面一团乱,所以把地球也弄成一团乱。我听尼采讲一句话,地球有一层皮肤,这皮肤有病,其中之一便叫做人。非常深刻。我想,人类怎么那么可怕,把森林弄坏,把人心也弄坏,把政治经济文化变成国与国对立,每天要花100万的军费,这些军费可以拿来没有饭吃的国家的人吃饭。
这些是怎么来的,其实是你的价值观和心灵出现问题,才会变成强取豪夺的社会。所以会发现要从每一个人的觉醒,这种觉醒的人达到灵界的数量的话,整个地球和人类都会有所改变,这也是我从事心灵环保、外在环保的原因,发现问题处在我们的人心。
L:写了50多本书,在这过程曹又方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C:我想,自己一边写作一边成长,因为你写作一定写你关心的话题,其实我并不是那么关心要强调两性议题或环保议题,因为你自己一路走过来你发现这是你所关心的问题。我说,这个时代的女性,我们无法从妈妈祖母那里得到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智慧,因为他们的时代跟我们的时代非常不一样。因为那时候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经济也不独立,他们所面对的委屈还求不了权。我来到这里时接待我的小姐问,马上来到21世纪,我们女性要怎么办。我跟她说,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说,她喜欢画画,可是画画不能谋杀啊。我对她说,其实不要以为谋生就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即使一开始的物质需要可以降低一点,也是可以借由你喜欢的事来谋生。比方画画,你可以教学生、可以做美术设计,不见得与你想画画那么遥远。
我喜欢文字,不可能第一步就是作家,我就是做编辑,编辑与写作也没那么遥远,20年下来你也会累积一些成果。就是别人不认为你成果,最重要是你做你喜欢做的事,一辈子把潜能才华发挥出来,那你就是成功。成功的定义自己定,所以就这样做,懂得变通。##
13-12-1998
最近联合报刊登一篇她替联合文学出版的遗作《潇洒过情关》所写的序文“一片丹心归于谁”,里头有感动的文字。
她在文中提到:经过了各式各样的生命历程,一个认真生活的人,终会步向生命极为和谐的境地,并且拥有适度的乐观主义。不再逃离什么、奔向什么、寻求什么,因为我们拥有了自己最为宝贵的财富──能够灵视一切的灵魂。
整理了当年丽思与曹又方对话内容,悼念这位曾经的作家。
~~~~~~~~~~~~~~~~~~~~~
L:很多作家都有很多的称号,例如两性作家,环保作家等等,但这位作家可能用一个字形容,玩心很重的作家。
C:对,非常贪玩。我还写过一本书《会玩才会过生活》,我是觉得人生在世界上关是念书或做事,难有那么苦命的。人在生活里面要有动有静、有游戏有工作,连小朋友也是一样,只会念书不会玩,聪明也会变笨,所以一定要边走边玩,边学边玩,边工作边玩。我想这就是我人生的哲学。
L:那你玩的方式,包括旅行?
C:旅行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平常每天的日子要给自己一些甜头。比方说,今天工作很辛苦,那我要去散散心,可以找朋友喝个下午茶,可以打一通电话聊聊天,可以买一件衣服给自己,可以到山上看看风景吹吹风。我想无论是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的事,你可以让自己快乐一下。像我自己回到家不一定会开电视机,也许会听一些音乐,每天要给自己好的东西,奖赏自己。
L:在旅行过程,你写了很多的文字。
C:我喜欢旅行,只要没到过的地方,我都有兴趣去。有些我喜欢的地方,我会去很多次,如马来西亚我来了4次,巴厘岛我去了5次,欧洲我去了算不清楚几次,会常常去心里面想去的地方。日本,我也喜欢去,北海道我也去了3次,还是很想去,不同季节去会感受不一样。我去巴厘岛5次,每次玩的都不一样。
L:记得你说过,巴厘岛很容易让人迷失,却是最好迷失的地方。
C:对。我觉得那最适合迷路的地方,迷路可能有意外惊喜。它风景总是那么漂亮,一个旅馆里面有各种艺术品,总之目不暇给。
L:在旅行中,是否会激发你创造?
C:我想都有,无论散文、小说或专栏也好,常常在旅行的时候,某个场景或气氛会勾勒出一些想法,很多小说、散文或杂文的构思都会从旅行得到灵感。比方说,我去以色列时,那时候我一直对圣经里面的故事,上帝要毁多玛城时,上帝跟罗得说可以逃命,但不可回头看,可是罗得妻子却回头看而变成盐柱。我一直没有看过盐柱,结果跑去死海去,才知道盐柱是什么,因为那里海水的浓度很浓,盐分很高,被太阳一晒就变成盐结晶,一根根的柱子。后来想为何她回头看就会变成盐柱,结果在死海的岸边要离开的时候终于想到,人生的旅程不
断的回头和不断懊恼,是不会改变历史,回头是没有意义的。罪恶之城已经毁灭了,不用回头看,所以我终于自己理解。这是具体的故事。
L:若说你到一个地方去,可能历史及地理环境告诉你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什么事。
C:一点没错。可以印证很多事情。
L:作为一个作家,会加上自己的想象空间,于是事情就有了更新的发展。
C:对对。就会有很多。无论是温故,还是知新,总而言之,你会有很多想法。
L:既然十九楼书房来了一位玩心很重的作家,可以告诉我们从一个观光客到旅游者,再到旅行家,分别好大。虽然看起来一样,事实上不一样。
C:的确是。观光客的义务是受骗,白白花花钱,旅途劳顿,空手而归,这就是观光客。你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你拼命购买东西,买到自己不胜负荷。那时候我记得我去南美洲,其中一人从第一站买了巨大的水晶矿,他从头到尾要拎着,非常愚蠢;也有人在南美州第一站买了4粒鸵鸟蛋,就拎着那4个巨大的鸵鸟蛋,到最后还是打破了,会觉得这是很笨。观光客很多时候只是随波逐流,不晓得去到那里要做什么,看什么,所以就是白白入宝藏而空归。
一个旅行者的话,他就比较有智慧了,不会穿到很豪华的衣服或一副傻瓜观光客的样子等人来欺骗他,他已经晓得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他比较知道旅行的技术,比如穿旧衣旧鞋,让自己看起来尽量和当地人一样,大致上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不是那么蠢。
至于旅行家,我想他已累积经验,大致上对地方都有了解或到过了,他会变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旅行人,他很了解他不再贪心。比方他要到秘鲁去,他可以去秘鲁更深度的行程,完成了解肉眼和心眼一起打开,然后把以前看到的不足之处再补足。然后,来到世界上这一趟,把这小小地球,从人文、历史、地理、民情风俗,把这世界好好透彻了解,然后好好印证到自己生活里,我想这就是一个旅行家。
L:我记得曹又方很喜欢说,做个很有风格的旅行家。
C:我想你是旅行家的话,你已建立自己的风格。
L:这段过程,你用多少时间达到?
C:我想,我从小,包括在那时候不太能够有出国机会的时候,我绝不放弃在国内的旅行,就说我不会做好高骛远做不到的事,我也不会因为做不到这事而不做我可以做到的事。我在中学时,就常骑脚踏车逃学跑去玩,从那时候就开始如何玩。我不能说我现在是非常有风格的旅行家,不过至少是旅行者,至少已经达到了。有人进度非常快,当然也要配合内在和外在,到底他心灵追求什么,真的是可快可慢的。
L:在旅行过程中,你习惯单身旅行还是跟家人同行?
C:我想各种情况的旅行我都希望。比方说,乘爱之船,我带年迈的老爸老妈,还有一家人都很开心,因为那个比较不需要坐车劳顿。比方说,去比较辛苦的地方如埃及,肯亚等,我会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地方属于比较安全及大致有所了解的,如巴厘岛,伦敦,我会可能各种业务的关系,我可能一个人去,不需要配合其他人的时间。这完全看情况而定。
L:学会旅行,懂得读书,就会有很多的智慧去面对人生。
C:我常常觉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获得智慧的不二法门。我觉得智慧,要从知识转化成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很多人很有知识却没有智慧,连佛教都说你要转识成智,所以旅行是把知识印证在生活里面,然后才能转化为智慧。有了智慧之后,就懂得如何过生活。
L:在这过程中读了很多的书,想知道曹又方涉猎的范围?还有哪些书或作者对曹又方影响
很大?
C:这问题我最喜欢。从小到大,我都喜欢看书,不知不觉会有一个脉络。比方说,初一时把莎士比亚全集看完,还记得高一时疯狂把城里能找到的各国小说看完。不知不觉,看一本书不再是独立的一本书,这作者一定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会牵扯一连串的名单,我都可以把这些作家画出知识树,这作家与谁有关系。各个国家,我慢慢形成有10个作家左右,都是我的经典级作家,会经常回头念他们的作品。有些作品可以随便翻起慢慢看,这些作家包括日本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美国福克纳、法国普斯……南美洲的马奎斯的东西我也看。不知不觉,你会形成跟你的文学路数比较相像的人东西,你会比较喜欢。
像有些作品如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就感应很深,可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人说很伟大,但对我的感应却没那么深。就是说,这就像要交朋友,你会找跟你投缘的人,看书也是,找对了你喜欢的作家,你会一本一本看下去。
L:那在中国大陆及台湾本土,那些作家是跟你气质很相近的?
C:其实,我有点糟糕,我跑去纽约呆了10多年,之后要找中文书,没有外文书来得方便,所以我这些年对我们中国人的作品比较疏离。如果要我将那个中国作家里面,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我比较欣赏及熟悉。那新的作家,我比较不熟悉。台湾作家,当然他们过去早期比较成名的,我比较熟悉。
L:作为作家,经常写两性EQ话题。既然能够写到,可能已做到,因为从生活上的体验已经丰富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
C:所以我觉得那些作家会关心那个题材,那的确是与他本人有很大关心。身为女性,其实我在纽约的10年,我破除两个大的情结,一个是性别的情结,虽然我家有2个女儿都没有受到性别的歧视,因为我父亲要培育我为不错的人,可是到了职场后,我做总编辑的工作,薪水和职称永远只是副总编辑,非常不平。我和老板去开会,他都会假装我是他女秘书,这令我很愤恨。那时性别意识觉醒,我慢慢在纽约突破性别情结,就是因为我为什么要自怨自哀自己是女性,可是慢慢解释两性的制度,不是我们这代人亲手制成的。每个男人和女人,是天生的性别,有生理、心理,也有社会、文化及各种观念影响我们对性别的反映,所以我就想,男人都全力以赴了,你还在想女人真倒霉,所以我突破了这情结。
我在想,如果以前男人对女人不公平,那你现在把不公平向身边男人算帐,他们也无法负起这责任。或者倒反过来,女生欺负男生,那要几辈子才能两性平衡?我突破这件事。我有先天的持平的观念,觉得自己写起两性的东西比较不会站在女人的角度,骂男人,也不会站在男人角度骂女人。我觉得我不会,我从早年我是妇女运作工作者开始,我所强调的是两性和谐,因为彼此是自然深刻需要,绝对不能打压,这是我很早就领悟的事情。
L:在环保和心灵运动上,曹又方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C: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乱象,无论政治、经济,无论两性之间的问题,台湾各式各样情杀案不断发生,有人说爱得深才会这样,我是觉得暴力和自毁与爱是差十万八千里,这种乱象来自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里面一团乱,所以把地球也弄成一团乱。我听尼采讲一句话,地球有一层皮肤,这皮肤有病,其中之一便叫做人。非常深刻。我想,人类怎么那么可怕,把森林弄坏,把人心也弄坏,把政治经济文化变成国与国对立,每天要花100万的军费,这些军费可以拿来没有饭吃的国家的人吃饭。
这些是怎么来的,其实是你的价值观和心灵出现问题,才会变成强取豪夺的社会。所以会发现要从每一个人的觉醒,这种觉醒的人达到灵界的数量的话,整个地球和人类都会有所改变,这也是我从事心灵环保、外在环保的原因,发现问题处在我们的人心。
L:写了50多本书,在这过程曹又方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C:我想,自己一边写作一边成长,因为你写作一定写你关心的话题,其实我并不是那么关心要强调两性议题或环保议题,因为你自己一路走过来你发现这是你所关心的问题。我说,这个时代的女性,我们无法从妈妈祖母那里得到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智慧,因为他们的时代跟我们的时代非常不一样。因为那时候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经济也不独立,他们所面对的委屈还求不了权。我来到这里时接待我的小姐问,马上来到21世纪,我们女性要怎么办。我跟她说,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说,她喜欢画画,可是画画不能谋杀啊。我对她说,其实不要以为谋生就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即使一开始的物质需要可以降低一点,也是可以借由你喜欢的事来谋生。比方画画,你可以教学生、可以做美术设计,不见得与你想画画那么遥远。
我喜欢文字,不可能第一步就是作家,我就是做编辑,编辑与写作也没那么遥远,20年下来你也会累积一些成果。就是别人不认为你成果,最重要是你做你喜欢做的事,一辈子把潜能才华发挥出来,那你就是成功。成功的定义自己定,所以就这样做,懂得变通。##
13-12-199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