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6, 2018

《十九樓書房》第22期(漢朝:華佗/李廣)

李廣(前184年-前119年),西漢時期著名武將。一生與匈奴交戰40余年,大小七十余戰,憑藉一身蓋世武功殺敵無數,匈奴人畏其英勇,稱之為「飛將軍」。

有一次,漢景帝派使者到前線視察情況,遇到三名在射雕的匈奴人,他們一箭射中使者及打敗騎兵。李廣接到通知,帶著百個騎兵趕去,並打死三人。在準備回營時,李廣發現四周山頭聚滿數千名匈奴兵。不過,匈奴以為他們是漢朝派來誘敵的騎兵,不敢輕舉妄動,遠遠地在山上布好陣勢,密切註視李廣等人。

李廣手下都嚇得臉青唇白,打算溜走。李廣說,“如果走,這裏就是你們葬身之地了。”他命令兵士下馬,卸下馬鞍就地休息,這樣一來匈奴認定其中一定有詐,更按兵不動。

不久,李廣看到騎著白馬的匈奴首領出現檢閱隊伍,李廣跳上馬飛馳過去,一箭把對方射死。他再回到原地,解下馬鞍休息。

匈奴兵對李廣能百步穿楊的本領吃驚不已,更不明白他耍什麽花招,不敢亂動。匈奴猜想會有大批漢軍埋伏在附近,準備半夜襲擊他們,於是連夜撤軍。隔天,李廣帶著騎兵們安然回到大營。

另外,在右北平一帶,常有老虎出來傷害人。李廣只要聽說哪兒有老虎,總親自去射殺。有次天色朦朧,李廣和隨從一面走一面提防老虎,忽然瞧見前面草叢裏蹲著一只老虎,他連忙張弓搭箭,憑他百發百中的箭法,射中了它。

當他們走近草叢一看,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塊大石頭,而且這支箭陷得很深,幾個人想拔也拔不出來。大夥兒又驚奇又佩服。李廣想再射也射不進石頭,但這一箭已讓他名聲大噪,人們都傳說飛將軍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因此,他在任期間,匈奴都不敢輕舉妄動,讓漢朝領土得以保衛。



《咖啡棉被不設防》1999年02月14日

每年農歷新年,最快樂莫過於小朋友及青少年。到了中年若還單身,新年期間會被親戚追問為何沒結婚。結婚的,必須派紅包,給家裏添年貨。因此,新年最開心的是小孩及少年。

還有一個年齡層的人也很快樂,老年人。例如我母親會警告家裏所有人不要催她早睡,一年在家的時間很多,沒見到孩子的時間更多,除夕夜千萬不要催她早睡。你家裏老人家是不是這樣子呢?

新一年裏有很多鼓勵的話,有很多的叮嚀。不管任何情況,如果你曾經答應我會好好照顧自己,記得不管你在哪裏,都要好好照顧自己。

~鄧麗思(1999年2月14日)



《睡前小說》(風鈴/墓碑/掉髮)

《墓碑》講述一個淒怨動人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當年在墳場談戀愛,最後親手刻下墓碑為她送葬,表現出真摯的愛情可以超越俗世及生死的障礙,像碑石一樣刻下永不磨滅的文字。

愛情與死亡的奇特交織,生者與亡靈的彼此呼喚,正如交響樂中貫穿始終的呈示部和展現部兩大主題音樂那樣,構成鐘玲小說的主旋律。

(文字取自《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

*****

我們常看小說,可以從中得知別人的一些人生經歷。通過閲讀,通過別人的文字,可以瞭解人情世故及為何當事人會有這種反應及掙扎。也許有一天你也有同樣經歷,就能完全理解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經常有人問,作者是不是有類似經歷才寫出這樣的內容,那未必如此。作者或許會將一些經歷和別人的故事揣摩及融匯,變成自己的文章。當碰上類似事情的人就能感同身受,文章就會引起共鳴。所謂“真性情就是好文章”,大概是這個意思。

鄧麗思(1999·01·31)





《咖啡棉被不設防》1999年1月24日

《一碗飯》作者以媳婦視角敘述婆婆的異常行為,她透過心理疏導的方法,慢慢揭開婆婆內心的秘密,交代複雜的往事,訴說舊時代女性的悲慘遭遇,具有強烈的控訴力量。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秘密不想對別人說,覺得說了於事無補,於是收藏在心裏。有時秘密壓抑久了,會變成焦慮或逼瘋自己。外國有很多心理醫生,引導病人把心理問題說出來,配上輔導,病人状况會慢慢好轉。不過,在馬來西亞這服務還不風行,希望有一天這行業建立起,有更多職業道德的心理醫生,讓病人抒發心中的壓抑。

有時收到一些信件,一些朋友會把心裡的秘密和壓抑寫給我。雖然我可能三言兩語回答,但當事人知道我說什麽,其他人可以當成是心理鼓勵。我覺得不管任何時間,若心裡有壓抑,試著跟身邊的人或信任的人說,再不然試著跟自己講,甚至可以用筆和紙給自己寫封信或寫日記,以另一個角度自我對話,解開心結。

當然可以多看書籍,書本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它不會遺棄你。當你得空時多翻它,不得空時讓它靜靜躺著,當沮喪時翻閱它,它會對你說一些話。這些方式都能讓自己最沒辦法轉彎時,找到一個出口。

記得不要把太多的事情看得太嚴重。也許事情是嚴重,不過當你一再認定它很嚴重,會把自己逼到死角。你要學會告訴自己,事情並非想象中嚴重,要試著給自己一條活路。

--鄧麗思(1999·01·24)



《十九樓書房》第21期(東漢:吕雉/孔融)

孔融(158-208),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四歲時,與兄長吃梨,總是拿最小的,有著廣為人知的‘孔融讓梨’典故。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東漢讀書人精神領袖李膺也在京城,但其門吏很嚴格,除了名士親戚才接見,一般人不通報。孔融景仰李膺,決定登門拜訪。

他對門吏說,“我是李公通家子弟,特地前來求見,麻煩通報一聲。”門吏從未見過孔融,但見他彬彬有禮舉止大方,就讓他進去了。李膺接見孔融,問道“是不是你祖父認識我呢?”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與您家祖先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我們算是世交了。”李膺聽了叫好,覺得很有道理。

當時太中大夫陳煒也到李膺家,李膺把此事告訴陳煒,他卻不以為然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機靈回答,“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想必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在旁的李膺聽了,大贊孔融長大必有一番作為。

在東漢末期,發生「黨錮之禍」,孔融是很有氣節讀書人對宦官亂政不滿。當時有位被通緝的“黨人”張儉與孔融哥哥孔褒相識,他想投奔孔褒。那天,應門的是16歲的孔融,孔褒不在家。張儉轉身就要離去,孔融馬上留住他。“我哥哥不在家,難道我就不能做主嗎?快進來吧!”

於是,張儉在孔家逗留幾天才走,地方官風聞趕到,張儉已逃之夭夭了。官吏逮捕孔融和孔褒兩兄弟,孔融先認罪,是他庇護張儉。孔褒反駁,“張儉是來找我的,他根本不認識我弟弟,應該抓我。”地方官看得糊塗了,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孔融母親也來了,氣勢洶洶地說,“我丈夫已經死了,我是家長,一切由我負責。你們怎麼可以抓小孩呢?”天下竟然有此怪事,“一門爭死”,地方官只好呈上朝廷處置。後來皇帝決定由孔褒負責被處決,釋放孔融及其母親。

他們全家願意代替親人而死的義行,傳遍天下。後來孔融當了官,其深厚文學修養,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其學問、道德及文章都被人歌頌。